征文作品
【潤方家譜杯征文】 №:0230-我的父親
發(fā)布日期:2021-09-30 瀏覽次數(shù):280
我的父親六、七歲時,我的祖母去世了,父親姊妹三人寄養(yǎng)在別人家過活。父親十三、四歲時離家外出去學木匠手藝。每天天不亮父親便起床,掃地、擔水、煮早飯,待一切做好后,師傅才慢悠悠起來,父親準備好洗臉水,盛好飯,待師傅用好后,慌慌忙忙吃上幾口,然后和師傅一道外出做活學手藝。因家中的生活實在是難以為繼,父親只得不滿三年提前離開。
按照行規(guī),學藝滿三年,臨別時,師傅會贈送一套本行當?shù)墓ぞ?。因不滿三年,父親只能兩手空空,形影相吊地回來了。他自制工具,給人家做幾天活換回一斗米,一家人就這么艱難的維持生計。因為做木匠活收入多,家里的光景一年好似一年。父親從他的親身經(jīng)歷中體會到勞動創(chuàng)造財富。鄉(xiāng)下人每到年三十晚上貼春聯(lián)、放鞭炮,這時自然忘不了辛苦一年,給他們帶來豐收和希望的耕牛。他們要向牛表達感激之情,這時家家戶戶拿出點香噴噴的白米飯給牛吃,并裁一小紅紙條,上面寫著“牛頭興旺”的字,貼掛在牛角上。父親此時也裁個小紙條,讓我在上面寫下“勞動光榮”四個字,然后,他一邊念念有詞的“勞動才有飯吃、勞動才有飯吃”,一邊鄭重其事的把“勞動光榮”的小紙條,貼在他每天都背在背上的五尺長大鋸的橫梁上。父親用行動,教導我對勞動的珍愛,在我幼小的稚嫩的心田里播撒下熱愛勞動的種子。
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(yè)頁面:潤方家譜杯——“我家的故事”征文大賽
現(xiàn)在回到鄉(xiāng)下,鄰居提起父親,總是說他逢人開口笑,三歲小孩不得罪。在我們那個世代無鴻儒,家家近白丁的小山村,父親是個走千家門、進萬家戶的手藝人,相比而言,算是見多識廣的了。別人家遇到點事,父親總是樂意去幫忙料理。師傅去世了,師娘健在,逢年過節(jié),父親都會買上點心,去看望師娘。父親師傅家解放前就很富有,解放一來,自然劃為地主。
師傅的兒子,父親尊稱他為大哥,在外面上學、做事,解放后帶著一位城里的嬌媳婦返回鄉(xiāng)下,因嫌媳婦的門牙太闊,不好看,化錢換了一口窄一點的“小米牙”,“文革”期間被造反小將們敲落的一個不剩。小將們來到我家,希望父親揭發(fā)學徒時受到的壓迫,父親總是低眉垂眼,默而不答,小將們竟也無計可施。父親師傅的兒子,每年都要悄悄的來我家一兩次,父親拿出家里最好的飯菜,沒有別人,只有他倆,在房里,低語對酌。
父親不識幾個字,他小時候只上了兩個冬學。冬天農(nóng)閑時,幾戶農(nóng)家湊在一起,請師塾給自家的孩子上課,一個冬天只能上兩三個月。父親利用一切可能多識字。小的時候,每天晚上吃過飯,我在煤油燈下看書,父親做活較晚,走進家門,照例先看看我在看書寫字。有次父親問我正在寫的是個什么字,我說是美麗的“麗”。父親說,不是這樣的,應該是……,說著,他便拿起筆寫了個我不認識的字。我拿起當時能有的手巴掌大的《新華字典》翻了起來,竟然在“麗”字后面的括號里,看到和他寫得一模一樣的繁體字,剎時他在我的心中高大起來。
后來他認識了不少的字,可以記下自己做活的賬。他拿起鉛筆,在豆腐干大小的小帳本上,或者干脆索性在木板門的門頭上,寫下張三5個工、李四7個工之類的字。做木工活是需要一定計算的,據(jù)我這個理科本科畢業(yè)生來看,父親實際的代數(shù)、幾何的運算能力,已達到中學生的水平了。
點擊進入征文活動專業(yè)頁面:潤方家譜杯——“我家的故事”征文大賽
在我的心中,我一直認為父親是個有文化的人。他對社會的了解,人生的體悟,對知識向往,以及從上輩那里口傳心授得來的一些中華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華、儒家的道德規(guī)范以及做人的原則和道理,這些就是他的文化,而不是從書本上能完全學得到的。
父親是一首歌,一首生命的歌,我的耳畔時??M繞它的強音。
父親是一座庭院,一座深深的庭院,我時常走進這座庭院,如沐春風。
父親是一本書,一本人生的書,我時常打開它,看上幾行,再輕輕的、輕輕的合上。
【作者簡介】呂思斌,男,漢族,1965年出生,安徽省來安縣人;現(xiàn)在安徽省蚌埠學院工作,副教授。
- 上一篇: 【潤方家譜杯征文】 №:0231-愛的味道
- 下一篇: 【潤方家譜杯征文】 №:0229-家譜之道